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上诉人杨春雷与被上诉人熊月霞离婚纠纷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5
摘要: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3)驻民一终字第424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杨春雷,男,1984年6月15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农民。 上诉人(原审被告)熊月霞,女,1982年8月26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农民。 委托代理人梁又午,河南新义律师事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3)驻民一终字第424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杨春雷,男,1984年6月15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农民。

上诉人(原审被告)熊月霞,女,1982年8月26日出生,汉族,小学文化,农民。

委托代理人梁又午,河南新义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杨春雷与被上诉人熊月霞离婚纠纷一案,不服上蔡县人民法院(2013)上民一初字第25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杨春磊,被上诉人熊月霞及委托代理人梁又午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审理查明,2000年原、被告经人介绍建立恋爱关系,2002年1月5日办理结婚登记,婚后感情一般。2003年1月19日生育一子杨家乐。2004年被告因犯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2005年原告外出务工,其子跟随被告父母生活,2011年5月被告刑满释放,被告因原告外出务工而殴打原告。2012年2月份被告带着儿子杨家乐及父母去辽宁打工,至今未归。期间被告与其他女人保持不正当关系。2012年9月份原告因未找到结婚证,以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的案由向本院提起诉讼,后上蔡县民政局向原告出具其婚姻登记记录证明而撤回起诉,并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被告离婚、抚养婚生子、由被告支付抚养费并依法分割共同财产。

原审法院认为,原、被告婚后感情一般,原、被告子女出生后不久,被告因犯绑架罪被判刑入狱,给原告的精神上造成一定痛苦,生活上造成一定的困难,为生计原告外出务工。被告出狱后因原告外出打工而殴打原告、并与其他女人有不正当关系、2012年2月份被告携子与父母共同外出,至今未归,证明其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因此对于原告要求与被告离婚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关于子女抚养问题,2005年原告外出打工后,其子一直跟随被告父母生活,从子女成长环境、教育等多方面考虑,其婚生子跟随被告生活为宜。子女抚养费问题,因被告外出无音信,是否要求原告负担子女抚养费,当事人可另行主张自己的权利。关于其夫妻共同财产问题,因被告无音信,原告未提供相关证据,无法查明,本院不予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第(一)项、第(四)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准予原告熊月霞与被告杨春磊离婚。二、婚生子杨家乐由被告杨春磊抚养。案件受理费300元,由原告熊月霞负担。

杨春磊不服,提起上诉称:上诉人没有携子和父母共同外出而遗弃被上诉人,没有殴打被上诉人,没有和其他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一审认定上诉人杨春磊与被上诉人熊月霞感情破裂错误,判决杨春雷与熊月霞离婚错误。

熊月霞答辩称:一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离婚符合法律规定,程序合法、证据充分,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一审法院根据被上诉人提供的广东省乐昌监狱罪犯入监通知书、录音、照片及村委证明等证据,综合判断,认定上诉人与被上诉人感情确已破裂适当,判决熊月霞与杨春磊离婚正确。本院予以支持。综上,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300元,由杨春磊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刘    东

                                             审  判  员   王 德 斌

                                             审  判  员   丁 贺 堂

                                             

                                             二〇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书  记  员   杨 振 松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