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王某某拐卖儿童一案二审刑事裁定书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9
摘要: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裁定书 (2014)商少刑终字第91号 原公诉机关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王某甲,女,1963年5月10日出生。因涉嫌犯拐卖妇女罪于2011年5月21日被虞城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15日被监视居住,2012年8月30日
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事裁定书
(2014)商少刑终字第91号

原公诉机关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王某甲,女,1963年5月10日出生。因涉嫌犯拐卖妇女罪于2011年5月21日被虞城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15日被监视居住,2012年8月30日经虞城县人民检察院批准,于2014年5月21日被执行逮捕,现羁押于商丘市看守所。

虞城县人民法院审理虞城县人民检察院指控王某甲犯拐卖妇女罪一案,于2014年8月20日作出(2014)虞少刑初字第125号刑事判决,王某甲不服,提出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上诉人,认为事实清楚,决定不开庭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审理查明:2010年2月,朱某某通过王某乙、王某甲等人的介绍,从夏邑县马头镇吴某甲处以7200元的价格买一妇女沈某某为妻。后朱某某嫌弃沈某某,于2010年农历9月通过王某甲、王某乙、高某某、郭某某等人介绍,将沈某某以8000元的价格卖给虞城县店集乡张楼村的张某甲为妻。

上述事实,有同案人王某乙、朱某某、高某某、郭某某的供述,证人黄某某、吴某乙、王某丙、王某丁、张某甲、张某乙、徐某某的证言,王某甲的供述,夏邑县公安局出具的抓获王某甲的经过及证明,王某甲的户籍证明及同案人王某乙、朱某某、高某某、郭某某因本案被判刑的刑事判决书等证据予以证明。

原审认为,王某甲伙同他人将妇女当做商品出售,构成拐卖妇女罪,系共同犯罪。王某甲在犯罪中作用较小,系从犯,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减轻处罚。根据王某甲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等综合因素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七条、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之规定,判决:被告人王某甲犯拐卖妇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王某甲上诉称:原审已认定自己为从犯,且认罪态度较好,自己的作用与同案犯高某某、郭某某相当,原审量刑过重,请求二审参照高明义、郭某某对自己适用缓刑。

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一致,据以定案的证据经核实无误。二审期间控辩双方均未提供新证据。

关于王某甲的上诉理由。经查,王某甲先是参与了帮助朱某某购买沈某某的全过程,在朱某某嫌弃并要求将沈某某退回的情况下,王某甲又给朱某某提议将沈某某出卖,并通过邵某某积极寻找联系“买主”,在前两名“买主”均未看中沈某某的情况下,王某乙、高某某、郭某某等人联系到张某甲,将沈某某卖出。从上述犯罪过程可以看出,王某甲在拐卖妇女共同犯罪中虽然起到次要和辅助作用,但与高某某、郭某某相比作用较大,王某甲伙同他人两次将沈某某当做商品买卖,原审已考虑其从犯地位在法定刑幅度下减轻处罚,王某甲要求适用缓刑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

本院认为,原审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  判  长      李清振

                                             审  判  员      张  杰

                                             审  判  员      许珍红

                                             

                                             二○一四年十月十日

                                             

                                             书  记  员      刘月霞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