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原告王忠辉、刘靖与被告王虎明、徐建芳排除妨害纠纷一案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8
摘要: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罗民初字第397号 原告王忠辉,男,1973年3月出生,汉族。 原告刘靖,女,1972年12月出生,汉族。 被告王虎明,男,1963年10月出生,汉族。 委托代理人徐建芳,即该案被告。 被告徐建芳,女,1962年9月出生,汉族。
河南省罗山县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罗民初字第397号

原告王忠辉,男,1973年3月出生,汉族。

原告刘靖,女,1972年12月出生,汉族。

被告王虎明,男,1963年10月出生,汉族。

委托代理人徐建芳,即该案被告。

被告徐建芳,女,1962年9月出生,汉族。

原告王忠辉、刘靖与被告王虎明、徐建芳排除妨害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王忠辉、刘靖与被告徐建芳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被告是亲兄弟关系。2005年期间,被告从新蔡县来到罗山县某某镇某某村,因为没有住房就住到原告家里。2008年原告全家迁到罗山县城租房居住,原告因经济困难多次找到被告要房租,被告均置之不理。原告要求收回房屋,但被告拒绝搬迁,为此要求判令被告立即搬出原告的住房,并支付住房占用期间的费用4.5万元,赔偿因使用原告砖头建猪圈的砖头款4000元。

被告辩称,其现在居住的房屋系与原告合伙共建,建房时双方共计投资20余万元。房屋建成后经结算原告还欠其6.6万元,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原告若卖房,其应分得三分之一的卖房款。因被告系居住没有经营活动,同时原告至今仍欠其现金10多万元没有偿还,故不同意支付房租。使用原告砖头建成猪圈属实,但砖头还在,亦不同意赔偿。

经审理查明,原告王忠辉与被告王虎明系亲兄弟关系,王忠辉在罗山县某某镇工作期间,王虎明全家迁至某某镇某某街道。2004年春,原告夫妇在某某镇某某村某某组境内兴建六间两层楼房,于2005年春季建成。国有土地使用证中土地使用者为刘靖(2003年购买的土地,后来办证时将时间改为1995年3月15日,用地面积270.08平方米),2011年7月12日刘靖办理了所建房屋的房产证(罗山县房权证青山乡字第000283号),载明房屋所有权人为刘靖。建房期间,原告曾借用过被告现金,房屋建成后原告王忠辉向被告出具欠条一张,载明“欠到现金陆万陆千元正,含丁小功贰万元,王忠辉”。后原告王忠辉又于2007年和2011年分三次向被告借款,至本案诉讼时原告累计向被告借款141860元。该借款均未约定利息,原告夫妇在诉讼中表示,因借用被告现金没有约定利息,同意放弃对被告支付房租4.5万元的诉讼请求。同时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砖款4000元,但没有提供被告造成砖头损失款4000元的依据。被告辩称其与原告是合伙建房,诉讼中未能提供合伙建房合同,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权证又无两被告作为共有人的记录。两被告于2005年5月搬进争议房屋居住至今,现两原告要变卖房屋偿还欠款,两被告拒不迁出房屋引起纠纷。

上述事实,有当事人陈述笔录、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权证复印件、欠据等证据材料在卷佐证,并经庭审质证和本院审查,可以采信。

本院认为,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本案中原告夫妇在某某镇某某村某某组境内建成六间两层楼房,并依法取得了该房屋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权证,是争议房屋的合法所有人。故原告要求被告迁出所居住的房屋,排除妨害,理由充分,本院予以支持。因原告仍欠有被告现金没有清偿,且欠款没有约定利息,原告表示放弃要求两被告支付4.5万元房租,是对自己民事权利的真实处分,不违背法律规定,本院予以采纳。同时原告要求被告赔偿4000元砖头款,因该赔偿款金额仅为原告自己估算,又没有提供其他证据证实,故该请求本院不予支持。两被告辩称争议房屋系双方合建,应享有三分之一的卖房款,但其不能提供合伙建房合同,且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权证又无两被告作为共有人的记录,特别是房屋建成后,原告王忠辉向被告出具了欠款6.6万元的欠条,两被告接受并予以认可,双方形成民间借贷关系,故两被告辩称理由没有证据证实,本院不予采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五条、第六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王虎明、徐建芳于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从现居住的位于某某镇某某村某某组内争议房屋中迁出。

二、驳回原告王忠辉、刘靖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925元,两原告负担825元,两被告负担100元。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詹  峰

                                             审  判  员      陈长斌

                                             审  判  员      杨前国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日

                                                

                                             书  记  员      罗  浩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