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综合判例

旗下栏目: 刑事判例案例 民事判例案例 行政判例案例 知识产权判决书 综合判例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

王红霞与张付振民间借贷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来源:未知 作者:海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29
摘要: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平民三终字第613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张付振,男,1950年9月29日生。 委托代理人武彦申,男,1968年8月27日出生。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王红霞,女,1971年3月3日生。 王红霞诉张付振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平顶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平民三终字第613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张付振,男,1950年9月29日生。

委托代理人武彦申,男,1968年8月27日出生。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王红霞,女,1971年3月3日生。

王红霞诉张付振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法院作出(2014)新民初字第429号民事判决后,张付振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4年8月27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4年9月22日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张付振的委托代理人武艳申,被上诉人王红霞到庭参加了诉讼。此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王红霞与张付振系熟人关系。2013年11月1日,张付振向王红霞出具借条一份,内容为:“今借到王红霞现金肆万元整(40000元)(原写的五万元借条作废)借款人:张付振 2013年11月1日”。借条落款由张付振签字。王红霞自认从张付振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活期存折中取走2700元,其后张付振将该存折挂失,亦未再履行还款义务。王红霞催要无果,故诉至法院。

原审认为,张付振向王红霞借款并向王红霞出具欠条,张付振欠王红霞借款40000元系事实,双方存在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故对王红霞要求张付振偿还借款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对于王红霞从张付振存折中取走的2700元,因王红霞自认且张付振亦确认,对该笔还款予以扣除,对下余借款37300元,张付振应予以偿还。对张付振辩称的其没有借王红霞5万元且借条系受逼迫所写的意见,因其未提供任何证据予以证实,故不予采纳。对其辩称的王红霞取得存折系强行取走的事实,因无其他证据证实,且该存折系凭密码支取,故不予采纳,该事实应认定为偿还借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一十条之规定,判决:被告张付振于本判决书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原告王红霞借款37300元。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733元,由张付振承担。该费用已由王红霞垫付,由张付振在履行本判决给付义务时直接支付给王红霞。

张付振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原审判决,理由是:张付振没有借王红霞5万元钱,借条是在王红霞逼迫下、在特殊环境下写的。是张付振介绍庞小范认识王红霞并由王红霞出借给庞小范20万元,我作为担保人签字并十分负责的催庞小范还款。后来因为庞小范生意没做好,还有几万元欠着王红霞,王红霞就找到我并逼迫我写了5万元借条,后来王红霞逼牛国还了1万,就又让我写了4万元的借条。我的退休养老金存折和身份证是王红霞强行从我包里掏走的,两个月取走2700元,因我有年老的母亲和生病的老婆,迫于无奈挂失了存折。王红霞既起诉我又向庞小范要钱,不符合情理,请求撤销原判。

被上诉人王红霞答辩称,张付振上诉所述不属实,原审认定事实清楚,请求维持原判。

二审查明事实与原审一致。

本院认为,王红霞向张付振主张欠款依据是张付振2013年11月1日亲笔书写的借条一份,张付振对借条上本人签字予以认可。张付振上诉称自己仅是所涉款项的担保人,但未提供证据证明,且即使张付振曾是担保人,其在向王红霞出具借条之后应视为其对相关债务承担的认可。张付振称该借条系受逼迫所写并称王红霞取得其存折系强行取走,但未提供任何证据予以证实,故对张付振该项说法不予采信。原审综合查明事实确认张付振应偿还王红霞借款37300元于法有据。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733元,由张付振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梁桂喜

                                             审  判  员      石天旭

                                             审  判  员      韦艳歌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书  记  员      李  甦



责任编辑: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