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西游记》魏征“午时三刻”斩龙正确吗?_Three诗睿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Three诗睿 发布时间:2017-07-01
摘要:笔者最近想起诸多小说和影视剧都有法律常识错误,就以《水浒传》和《西游记》里的「 午时三刻 」为例研究了一番。 午时三刻看“砍头”可谓是水浒、西游改编电影电视剧里的常见桥段了。 《水浒传》第四十回,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没多时,法场中间,人分

笔者最近想起诸多小说和影视剧都有法律常识错误,就以《水浒传》和《西游记》里的「午时三刻」为例研究了一番。

午时三刻看“砍头”可谓是水浒、西游改编电影电视剧里的常见桥段了。

《水浒传》第四十回,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没多时,法场中间,人分开处,一个报,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两势下刀棒刽子,便去开枷。行刑之人,执定法刀在手。

而《西游记》第九回里也有描述。魏征要斩泾河龙王,“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爇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作为读者虽然看得津津有味,但仔细考究起来笔者又有些话想说了。《水浒传》的时代背景为宋代,而《西游记》为唐代,按此说来,书中描写的“午时三刻”行刑,实际上是错误的。

这倒是一个非常偏门的法律常识,无怪乎小说原文作者本就弄错了行刑时间,后续所演绎的央视版名著电视剧也仍然承袭了这一常识性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唐宋时代的法律不可能规定“午时三刻”行刑。

记述唐代各项法律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唐会要》卷四十一这样记载:“元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御史台奏。决囚。准令。以未后者。不得至申时。如州府及诸司。已至未后者。许至来日……从之。”

这就意味着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在处刑时刻上只能在“日未后乃行刑”,这里的未时是在午时之后,所谓的行刑时间也就是在未时到申时(北京时间13时-17时)。这与《西游记》中「午时三刻」处斩泾河龙王的时间并不相合。

这一点在同时期记载法律制度的政书《通典》中也有所反映,即《通典》卷一百六十八·刑法六这样记述:“诸决大辟罪······皆日未后乃行刑。即囚身在外者,奏报之日,不得驿驰行下。”

另一方面,从古代的记时来说,略有文化常识的古人都不太会说“午时三刻”。

按照梁武帝时的时间分划,一天为九十六个刻(梁代以后,各代仍恢复使用百刻制)。那么一个时辰里大抵会有八个刻,而称呼一个时辰里面的刻,正常顺序应该是“午初”、“午初一刻”、“午初二刻”、“午初三刻”、“午正”、“午正一刻”、“午正二刻”、“午正三刻”。这里的“午正”可以认为是北京时间12:00,相似地,“午初三刻”大概为北京时间11:45,“午正三刻”大概为北京时间12:45。假设谈论处刑时间,大家从来也只会说“午初三刻”或“午正三刻”,而这“午时三刻”恐怕是当时底层人民不计较精准时间的讹误。

故而《西游记》和《水浒传》谈到“午时三刻”行刑,实际上是背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颇有点离谱。


那么,两书的作者又是为什么会在文中写成“午时三刻”呢?

首先,“午时三刻”从处刑时间上看应该是无法脱离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明代。就法律而言,处刑时间最后变更为午时左右,是在明代中叶的嘉靖年间。

《明史》有载:“往岁三覆奏毕,待驾帖则已日午,鼓下仍受诉词,得报且及未申时,及再请始刑,时已过酉,大非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之意。请自今决囚,在未前毕事。从之。”

这里说的是在嘉靖元年以前,经常会出现未时之后行刑,会拖延到酉时左右(北京时间19:00),所以官员给事中刘济等要求皇帝以后处决人犯要“在未前毕事”,也就是将处刑时间提前,嘉靖皇帝最后答应了他们。

又有“七年定议,重囚有冤,家属于临决前一日挝鼓,翼日午前下,过午行刑,不覆奏。”

记述法律典章制度《大明会典》卷一百七十七则记载“嘉靖二年题准,今后处决重囚,务在未时以前毕事”。

这就意味着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处刑时间提前,这一点可以在《明世宗实录》里得到佐证。

《明世宗实录》卷三十二载“癸丑,浙江道监察御史陈逅言:慎刑之道在审其初,不在临决之日。自正统年间,始有批手留人事例,以致富因多图侥幸夤缘请托,或日暮而旨意不出,或昏夜而鼓状留人,比及行刑多在深夜。万一奸党乘藉昏黑意外求生,虽罪坐临监,亦重损国威矣。夫刑人而使众不及见,何以示惩犯罪······请今后处决重囚······即给驾帖付锦衣卫监刑,官亲诣法司取囚,赴市次日依法行刑,限未刻以前毕事。”

于是从嘉靖二年起,法律明文规定,行刑时间由未时改为午时左右。

其次,“午时三刻”从称呼上来看,这可能是为了照顾底层民众们的听书习惯和文化水平。

“午初三刻”或“午正三刻”念起来并不琅琅上口,这“午时三刻”却喊起来十分响亮而且顺口。探究话本,说书人不可能文绉绉地饶舌,而力求易上口,且容易传播。听众则限于文化水平,也偏向于使用通顺平俗的语句。

然而即使如此,这也确系“午初三刻”或“午正三刻”之误,就如本称教化以讹传讹为“叫化子”,也进一步佐证当时《水浒传》和《西游记》的阅读对象也以底层民众为主,故半文半白,不重逻辑是也。


虽然笔者戏称此乃典型常识错误,但也可以看作是作者浓重的时代背景所致,以及两部名著的成书年代之证。然而,现代编剧导演拿来就用,将错就错,就有点疏忽大意了。


因此,诸位日后一旦看到明代嘉靖二年以前的古装电视剧里提到“午时三刻”,就可以一起吐槽一番,由此也明白编剧的大致水准了。



参考文献:

1.《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p114;

2.《通典·刑法》,唐·杜佑,中华书局1972年版,p1134;

3.《唐会要》,北宋·王溥,中华书局1955年版,p747;

4.《明史》卷九四《刑法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p2317;

5.《大明会典》第五册,李东阳等,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p2448。

责任编辑:Three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