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梁漱溟:中西之间_谢志浩(6)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谢志浩的自留地 发布时间:2017-06-12
摘要:这里边啊,一个社会,总有一个轴心。中国的轴心是“政”,那就以“政”统“教”,欧洲那边的轴心是“教”,就以“教”统“政”。欧洲,国家大小无所谓,只要不让改“教”就行了。“中国”是不要改成“外国”就好了

这里边啊,一个社会,总有一个轴心。中国的轴心是“政”,那就以“政”统“教”,欧洲那边的轴心是“教”,就以“教”统“政”。欧洲,国家大小无所谓,只要不让改“教”就行了。“中国”是不要改成“外国”就好了中国地儿挺大,问题不少,但,那也是中国自身的问题,只要不改成“外国”就好!成吉思汗来了,高压态势,不管有没有条件,反正是接受了成吉思汗子孙的管控。但是,把人弄成贱等,老百姓不大容易接受。

因为集团意识不强,所以,不大有国家情怀,鬼子入侵,无恶不作,只好奋起反抗,保卫家乡,保卫和平。中国人自卫的时候,才显得中国人的团结性,就是同仇敌忾,但是,毕竟没有集团的根底,同仇敌忾没几天,中国人就开始乱了,“楚云飞”、“李云龙”,就开始互掐了。

农耕文明的社会生态,使得中国人不可能自觉地进行集团性训练。非得到没办法了,就是把田地破坏了,把族人祸害了,恼了啊。如果田地没被破坏,家人没被祸害,依仗着那点生存智慧,还得给人合作啊,是这样的吧!别人家的人被祸害和俺有什么关系啊,只要俺们家人没被祸害。如果俺们家人被祸害,那就不干了,俺们投“楚云飞”去,或者“李云龙”去,要不然拉起一支队伍,想办法对付鬼子啊。

再一个。非得说中国人有奴隶性,呃,也对。举目四望,校园内外,到处能看到“奴性”。为什么啊?赵元任先生不是说啦,言有易,言无难;非得说中国人没奴性,也对,从哪都可以找到。人家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谁说孟子有奴性。国王,过来,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是亲近“士”啊;到你那里去,那就不一样了,性质就变了。中国是所有例外的总和,在中国,所有原则都成例外,放之四海而皆准,到了中国,极有可能失效。就是一加二等于三,在中国也能变,中国特点的数学——模糊数学。这个特别有意思,别轻易说中国没什么,如果轻易的说,中国没什么,最后会发现,中国有而且还很多。诸位学友,以后写论文,做演讲,千万别轻易的说“中国没什么”。当然,说中国有什么,也要慎重,信口开河,那就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下一番工夫,读书思考,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中国“集团性”的欠缺,实际上是一种“非集团性”取向。但,也不排除,“集团性”在中国的存在。这就是中国的复杂性。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国人啊?多尔衮是不是中国人啊?元朝和清朝不都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啊!正统的历史学家,不认可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有一种说法,宋朝之后,华夏就没有了。明代的话,也就是四百多万平方公里,要承接明代的地盘,现在,最多也就是三百万平方公里。清末民初,帝国主义,鲸吞蚕食,不平等条约,清朝割地赔款,大家发现没有,割了地,还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啊。要在明朝的基础之上,不割地,不赔款,最多也就是四百五十万,割地好呢,还是不割地好呢?这是中国的囚徒困境。

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刘慧玲学友在席明纳,梳理了两回。4月24日一次,今天(5月20日)一次。学界把梁漱溟先生当成新儒家的开端,以为梁漱溟先生念兹在兹,让中国人发扬光大周孔教化,这也不能算错。但是,这只是梁漱溟的一个方面,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另一面”,从事乡建,组建民盟,主张宪政,有意无意,被遗忘了。

如果没有“席明纳”,没有读书会,今晚会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参加梁漱溟和孔学重光的学术研讨会。谢学友水准高低,另当别论,去到那里,定能活跃气氛,大喊一声:梁漱溟先生可不仅仅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先生还是一个宪政先驱,民主斗士。梁先生的心思是,打倒了孔夫子,中国建设现代化不见得更容易,有可能更不容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新文化运动当中,确实有一派——国故派,认准了一个道理,中国传统怎么样,中国传统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中国有好东西,自古就好,很多老先生都是这个样子的,究竟为什么好,是不能问的,问为什么好,就已经站在鬼子的立场上了。

中国人一定要注意,坚定信念:中国就是好来就是好,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好来就是好!中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相当于文化大革命,毛润之时代,穿越到文化大革命,引吭高歌,无产阶级大革命就是好来就是好。问一个为什么,就是反革命,不能问。呵呵呵……别看一两句话,但是,铿锵有力,现在曲子套用,歌词已经改了,也算是另类的“旧瓶装新酒”——传统文化就是好。

梁漱溟先生非常高明,属于非常冷静理性的保守主义者,“西人所长,吾人所短”。平心静气论述中国人的短处,这是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说,老先生启迪之处就在这里,实事求是。并不是说,睁眼瞎说,中国这个比西方好,中国那个比西方好,不是这样。客观看待:奥,中国有长的地方,西方有长的地方,中国有短的地方,西方有短的地方,特别符合辩证思维。比如有一老先生——费孝通,准备下一回,由王红芳学长,聊一聊。费孝通晚年说过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东方说东方文化好,西方说西方文化好,这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西方说东方文化有魅力,东方说西方文化有魅力,美人之美,吸收借鉴外国文明啊。

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先生很明确:第一,不反对白话文,第二,赞扬民主,第三,赞扬科学,第四,赞扬现代生产技术。梁先生支持新文化,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是一拨的。

梁漱溟先生一生,有两大主旨:顺应世界潮流,发扬中国文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主张顺应世界潮流;“国故派”主张发扬中国文化;梁漱溟先生,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发扬中国文化。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不是一分为三吗!非黑即白,非左即右,非中即西,非善即恶,这都是“一分为二”造成的祸害。最有意思的是,越是没有受过教育的老百姓,越能接受“一分为三”,越是教育程度高的,越是深陷在“一分为二”的泥沼不能自拔。特别是知识界的左派、右派,其实是极左派、极右派,连左派和右派里面的温和色彩,都不能接受,文革红卫兵的毒害,何其深也!

梁漱溟赞成民主,赞成科学,但,梁漱溟也赞成孔子,为这件事,跟陈独秀、李大钊“干仗”,何必把孔子说的太坏呢,我认为不是那么回事。中国没有搞好,搞责任追究,没有问题,但,没必要追到孔子,把孔子“拉黑”,凭空认定,孔子挡住新文化的道了。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私学,编辑图书,其实就是一种“新文化”。孔子也要承前启后啊,是这样的吧!孔子是喝着什么奶长大的啊,在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守先待后。大家注意,孔子本身,不是“保守派”,而是“革新家”,这才是真实的孔子。在社会大巨变中,孔子再三再四,吾从周,吾从周,号召大家克己复礼,看似是一位“保守派”,实则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发扬优良传统,汲取变革的精神滋养。

责任编辑:谢志浩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