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律师名博

旗下栏目: 律师名博

梁漱溟:中西之间_谢志浩

来源:法律博客 作者:谢志浩的自留地 发布时间:2017-06-12
摘要:—— 《中国文化要义》席明纳发言 一 之前长点,现在我聊的时间短点。这个吧,我觉得席明纳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为本子啊,可以解释的东西多,往里边可以填充很多东西,是这样的吧!从里边可以找出想看到的,想读到的,想

——《中国文化要义》席明纳发言

之前长点,现在我聊的时间短点。这个吧,我觉得席明纳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为本子啊,可以解释的东西多,往里边可以填充很多东西,是这样的吧!从里边可以找出想看到的,想读到的,想思考到的,基本上,各个方面都能够涉及到。

刚才,2015级中文系刘慧玲学友,对《中国文化要义》第四章进行了梳理,第四章的题目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慧玲学友梳理之后,学友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涉及到宗教、科学等领域,这正是我所喜悦的,如果说“席明纳”需要一个名称,我想到了“鹅湖之会”,1175年,在吕祖谦的倡议之下,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江西铅山县鹅湖镇的一座寺院——鹅湖寺,开了一次生动活泼的学术讨论会,争辩了三天三夜。鹅湖之会,闪烁的光芒,一直没有熄灭,薪火相传,今晚的“席明纳”,流淌着“鹅湖之会”的气息。所以,谢学友,欣喜不已。

相对来说,思想的交锋得以产生,一大因缘,话题本身的深刻性,涉及到大本大源,就是说,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所引发的“话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日常的交流和切磋,有时候,相对比较“致用”,不妨称之为“技术性话题”,比方怎么“考证”呀,怎么“考研”呀,怎么“考公务员”呀;有时候,相对不够“致用”,不妨称之为“人文性话题”,比方恋爱呀,交友呀,以至于宗教呀,信仰呀。宿舍卧谈会,两种话题都有,跟好朋友聊一聊看到的视频,电影,电视剧,其实,已经是一种“人文性话题”,但,聊看过的一本书,怕已经不是很多了。风起于青萍之末,卧谈会所聊的话题,一枝一叶总关情,关涉家国天下,关涉大本大源,宿舍卧谈会,不聊什么,什么是宿舍卧谈会的禁忌?不要小看了这些“当身历史”,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无字天书”,需要破解。

这个世界,既需要“有用之用”,也需要“无用之用”。关涉到大本大源的问题,不会是那么“致用”,为什么说不是那么“致用”啊,就是说,不是那么“有用之用”。谢学友在中文系开设的《中国文明导论》、《西方文明导论》,面向全校开设的任选课《百年中国历史人物》、《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往往是第一节课,开宗明义,这门课,既不能拔云见雾,也不能指点迷津,只是谢学友与学友们,一起跋涉的一段足迹,一点记录,比不了有的老师,既有意义,又有作用,总而言之,谢学友眼中,所上的课程,没有一门,是“有用”的。有的学友,不免疑问:没有一门是“有用”的,谢学友,为何乐此不疲?

咱们的“席明纳”,何尝不是如此!内心充斥着“有用”,那么,无论如何,上课还能获得一定的分数,两周一次的“席明纳”,连最基本的“学分”功能都没有,岂不是“无用”的平方甚至N次幂,简直是“无用”到家了。尽管如此“无用”,每当谢学友穿越大半个城市,来到心中的“鹅湖”——牧星湖畔的中文系,进行两周一次的“席明纳”,有一丝甜蜜的感觉,在心头流淌。轴心时代的哲人,都是喜爱聊天的,中国的孔夫子,希腊的苏格拉底,莫不如此,对话是交流的最高境界。据说,有人开发柏拉图聊天软件,有点意思,看来柏拉图遇到了“知音”。

这个世界,你看,有一个“有用之用”,有一个“无用之用”。“有用之用”在近代发展为“科学”,发展为“技术”,在“有用之用”方面,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大异其趣。与物质世界构成的“有用之用”不同的是,由精神世界构成的“无用之用”,那就是什么啊?那是“宗教”,那是“伦理”,那是“价值”。如果说物质世界的面貌,是由大航海以后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带来的,那么,精神世界的面貌,则镌刻着文明史丰厚的土层,有些基本面,逐本溯源,要到轴心时代去寻觅了,比如宗教,比如信仰,比如伦理。人类文明史,古今是可以而且必须贯通的,古今一体,展示了精神世界的坚韧和执着。

这世界上的“人”,首先不是“工具”,首先怎么样,首先得赋予“意义”,如果说“人”没有“意义”,“人”就没有脱离蒙昧。“人”之所以成“人”,在于“人”有“意义”,有“价值”,这个东西是什么啊,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种“有用之用”,而是一种“无用之用”。

若说“有用之用”的话,蚂蚁都有“有用之用”,蜜蜂也有“有用之用”,蚂蚁和蜜蜂那个世界,某种程度上,比人更有“集团性”,大家看是不?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有隐士,有隐逸,就是说:不干活啦,“隐着”。有的是“大隐”,有的是“小隐”,是这样的吧!但是,蜜蜂的世界,蚂蚁的世界,生为蜜蜂,生为蚂蚁,能“隐”吗!能说我是“隐蚁”,我是“隐蜂”,那是不行的。到时候,担任什么职能,扮演什么角色,该怎么干活,就得怎么干活。生为“工蜂”,什么活都得干,能闲下来吗?哦,闲不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蜜蜂和蚂蚁的世界,严丝合缝,那么合乎科学规律。但是,有一个问题,它没有“人”这样的智慧,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它没有发现,自身的那个意义。

发现了那个自身的意义,那人就怎么样?有些人自以为看透了,裴海涛学友说,人没有看透,这种态度是可取的。为什么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啊。“科学”再发展,“技术”再进步,看不透的东西多了。看不透的东西,那怎么办?如果仅用“科学”来解释这个世界,那很多东西,就会怎么样啊,不符合“科学”,“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但是,怎么样啊,很多东西,在“科学”发达之前,就一直存在,“科学”发达以后,似乎,依然拥有自己的地盘。在“科学家”看来,这没有道理呀!不符合“科学”道理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大量存在。原因很简单,“科学”不能包打天下,因为“科学”所依托的世界文明史,往往是不讲“科学”道理的,也不按照“科学”道理存在,而是按照“科学”之外的道理存在,“科学”之外的道理,有些直接和“科学”对着干,“科学”还拿它没办法。这可怎么好?“科学家”只能在那里立志:等着瞧吧,早晚有一天!

它存在,是这样的吧,很多东西,不按照“科学”道理的方式存在,令人头疼。呃,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东西合理,既可能合乎正理,也可能合乎歪理。但是,黑格尔还说过,合理的就应该存在。黑格尔翻来覆去说这个事,实际上,很多东西啊,是一种多元共生,存在的东西,既有合乎正理的,也有合乎歪理的,多么奇妙的世界!不过,在不少学友看来,这个世界,简直不可思议,合乎正理的东西,都不一定存在,是无天理!

责任编辑:谢志浩的自留地